进入3月份以来,草莓销量是比前面增多了,但价格却持续下跌,有人说“是草莓种植面积增加太快,造成了冬春草莓市场过剩,价格下降成为必然”。我们认为草莓价格下降只是季节性的调整,每年都会有这样一个周期,不过局部地区有供大于求的趋势。但说整体供应已有过剩,这个显然不成立。
大面积草莓种植基地图片来自文汇报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虽然自年起,我国草莓栽培面积和产量就稳居世界第一位。种植面积由78.1千公顷增加至.7千公顷,产量由.9万吨增加至.25万吨。栽培面积年均增长4.95%,产量年均增长5.18%。
但是我们是人口大国,人均消费量还是很少的,你看我国人均草莓消费量仅为2.19公斤,远低于美国(4.5㎏/人)、土耳其(5.2kg/人)、埃及(4.9kg/人)等国家水平。
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费者开始越来越追求营养价值高的浆果这种趋势,我国草莓人均消费量仍将继续增长,对草莓及草莓制品的总需求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另外我国草莓种植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主,进口量很小,年我国共进口草莓及草莓制品3.79万吨,其中96.51%的是冷冻草莓,进口量仅占我国草莓产量的1%,且进口的是以冷冻草莓及草莓制品为主,这意味着,对我国鲜食草莓市场基本上不构成影响。
再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草莓种植面积是呈下降趋势的。这样一个趋势有利于我国草莓的出口,不管是加工出口还是鲜食出口,都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因此,虽然国内草莓种植面积近几年增加很快,但就产销来说,还是基本保持平衡,因此说草莓产量过剩了还为时尚早。不过市场风险在加大。
目前的价格下跌是因为:
一是春季水果市场已不再是草莓的天下,菠萝、芒果、圣女果等应季水果的大量上市,稀释掉了部分需求。
二是供货量增加,今年的气温回升速度快,使草莓的成熟时间大大缩短,进一步加快了上市的速度,温度高后,草莓货架期也随之缩短,容易腐烂,为了能快点销售出去,经销商也是选择降低价格促进销售。
三是草莓品质下降,草莓有一个特性,在温度较低时,成熟期相对较长,个头较大,口感也好,吃起来更甜。随着温度的上升,口感远不如冬天好,大果也少了,因此价格下跌再所难免。
以上从宏观上讲,但具体到我们个体来说,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到价格和最终收益,肯定会有人赚的盆满钵满,有人血本无归,那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怎样才能保证收益?
一是注意引进新品种,特别是一些产量高,上市早的品种,像这两年价格较高的粉色,白色草莓品种。市场就是这样,物以稀为贵。
二是提高种植技术和种植水平,提早上市时间。不可否认新年前后上市价格都是比较好的。
三是重视管理,提升草莓口感和产量。好吃的总是不愁销路。
四是拓宽销售渠道,注重品牌建设,延长草莓产业链。丹东草莓就是比其他地区草莓卖的贵(品牌很关键)。
一家之言,如有不正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