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罹患癌症的患者来说,当疾病发展到中期时,大多数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会出现隐隐作痛,而到了晚期,则常常会出现剧烈的疼痛。产生疼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临床上针对癌痛的药物治疗也采取多阶梯的治疗方法,同时辅以一些外科和其它治疗。
其中,鉴于阿片类止痛药存在如便秘、头晕头昏等副作用,以及药物耐药性,用药剂量越来越大,止痛效果却没有增强甚至整体止痛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针对难治性癌痛的患者,在止痛药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事实上,中医对疼痛的认识由来已久,如头痛、腹痛、胃痛、胁痛、腰痛等病症,祖国医学中均具有系统的理论及针对性治法。临床上,也将癌痛分为气血亏虚、肺气亏虚、阴虚内热、脾肾阳虚、瘀血内阻、肝气郁滞、胃阴亏虚、痰湿阻滞等多种证型。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癌痛——虚寒性疼痛。
虚寒性疼痛,中医治以温阳散寒止痛有良效!
在出现癌痛的患者中,不少患者为虚寒性疼痛。因癌痛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多是因虚得病,因实致痛,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症。
此外,不少晚期癌症患者存在阳气虚损的一面,阳虚则内寒不断产生,寒又主收引凝滞,使痰瘀湿毒等阴邪胶固难化,气机阻滞更甚,不通则痛。
这就好比,人体内的经脉如同一条条的“河流”,寒邪以及痰瘀湿毒等病邪就如同各种各样的“垃圾”,垃圾拥堵在河道中,就会导致水流被堵,位于河流上游的水越来越多,就会导致出现“不通则痛”的结局。
这一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部隐痛,遇寒痛剧,或腹痛连及胸脘,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呕不能食,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沉迟等症状。
那么,针对这一类癌痛,应该如何有效止痛呢?
根据中医“寒者热之”的原则,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该类癌痛的重要方法。下面和大家分享一则近期来诊的病案。
病案举例
于女士,42岁,今年9月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医院就诊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伴腹腔转移。患者因身体状态差,伴有疼痛、恶心等症状,拒绝手术及化疗,希望中医保守治疗,于是前来就诊。
10月12日来诊时,可见于女士面黄消瘦,精神萎靡,语音低微,腹部隐痛,绵绵不休,遇寒疼痛加剧,腹痛发作时,向胸背部放射,时有恶心,不能进食,夜间疼痛程度加重,平时需口服泰勒宁,自述疼痛和失眠让其苦不堪言。观其舌可见舌淡,苔白腻厚。
综合于女士的病情,中医辨证为脾虚寒凝证;治疗以温中健脾为主。
拟方:川椒、党参、白芍、白花蛇舌草、薏苡仁、饴糖等。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共7剂。
二诊:于女士自述服上方5剂后腹痛有所缓解,服用7剂后虽然仍然睡眠差,但已能入睡,目前仍有食欲差,胃胀不适。观其舌可见舌红苔白腻。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调整用药,继服14剂。
三诊:此次来诊,诉睡眠明显好转,已经停服泰勒宁4日,腹部疼痛已不明显,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如今继续中医调理,建议其考虑择期西医化疗。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患者癌痛的治疗不可单纯见痛止痛,由于其常伴有其他症状,因而需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上述案例所分享的仅为虚寒性疼痛的治疗,而对于其他病因所致的癌痛,应采取相应的治法,只有抓住疾病的“根源”,才能有效缓解痛苦,改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