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符咒的源流与作用
TUhjnbcbe - 2021/11/16 22:19:00

道教的宗教活动中,法术占有重要地位。所谓法术,是指召役鬼神以及造成超自然变化的操作系统。它在道书中习惯称道术、道法,有时称秘法,表示其神秘外人不得而知;有时称某某大法,以示其法的不同凡响。道法是道教的主要宗教行为,因而在其内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理论上认为,法术是有道的体现,道是法术的依据。这一思想,道门中称之为道体法用。意思是道是法的本体,法是道的功能、作用。《道法会元》卷一说:道是本体、本源,法术是其应用。道是无形无象的,法是有形可以捉摸的。道是微妙不可见的,法是显示在外的。所以作用不是根源於所用的具体方法,而是根源於道这一本体。

有形的东西不是出於有形者而是出於那一无形无象的道,显示出来的不是起始於显露的东西而是起始於那一微妙不可见的。(道体法用,道无法有,道微法显。故用不出於所用而出於体,有不生於有而生於无,显不兆於显而兆於微。)因此,法术不仅是一个依据神秘手段以控制鬼神和外物的操作体系,而且与道教的整个信仰相联系,归根到底依赖於某一行持法术的法师的修道有成、道德高洁。

道因术以济人,法术的功能在於能够或者说在观念中认为能够控制外物乃至於鬼神,因此被认为可以靠它来打破自然或社会力量对人的束缚,尤其是当人有灾难、有了困惑时,希望依赖它加以驱除或者从根本上解决。

道门中认为,道是虚无的纯真本体,术指能造成各种变化的玄妙方法。道是无形的,通过法术来济度人们,人有灵性,可以通过修行与道相合。人能够学道,便可以自然而然地驾驭变化。(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以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云笈七签》卷四十五)

法术迎合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将灾难、病痛都归结於超自然力量以及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困惑、恐惧和急於摆脱的心理,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法术也是道士为社会提供宗教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代一般民众常常通过法术去认识道教,因法术高强的传说而敬畏道士。

道教法术具有复杂繁多的内容,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一体系是在历史上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道教的法术都以道为本,以符、咒、掐诀、踏罡步斗为基本的手段,再辅以剑、印、法水等法器,以及药料等;其内容则可以归结为祈福禳灾、考召驱邪、治病送瘟、超度破幽和各种占验术数等几个大类。一般施行小术,只用其中的一二种手段、方法,但施行重大的法事,一定要结法坛,综合运用诸种行法手段,依照一定的程序行持法事。因而比较重要的法术施行时都有一定的仪式,称为行持科范。

符咒文化是道教文化中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人类文字的起源。符与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虽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系统,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众人大呼不可思议。

符与咒密不可分,紧密相依,在色彩斑斓的文化中,占有着一丝丝神秘的地位。对于灵魂的信仰是道教符咒文化的初始,这在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关于绘制符咒时使用的朱砂,就是体现了道教符咒对于灵魂的信仰。朱砂的红是对生命最为真切的体验,是对生命力量的有力肯定和对死亡的执着顽强,同样也代表着温暖,给人以温柔的慰藉。

符箓中的内容、符号,都是源自于灵魂信仰不死的表现,也是道教独有的文化现象。

道教符文的种类有:六书,云箓、八体、符字、八显、玉字诀、皇文帝书、天书、龙章、凤文、玉牒金书、丹书墨箓等。功能有一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图箓、求仙致真之法;二召天宿星宫,保国民之道;三是敕命水帝、制召龙鸟。

汉代初期,符咒的主要形式与竹、桃木的形式为主,因为汉代人承袭了原始部落的习惯,认为鬼害怕桃木之类的东西。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立大桃人的习俗。最早的道符是出现在汉墓出土的曹氏符。

道教认为,一切万生,莫不以精气为用,神符是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去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安镇五方。所以后世道教也将灵符称作是天神所降,精气所成,有治病、镇邪、驱鬼、保平安的神奇功效。

符箓与咒术,是道教重要的主要法术。在道教浩瀚的文献中,有关符咒的内容多不胜举。就道教的法术而言,五花八门,非常庞杂,但尤以符咒为要。

如同《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三六所说:“夫大法旨要有三局,一则行咒,二则行符,三则行法。咒者,上天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召,随气下降。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灵,各效其职。必假符咒,呼之而来,遣之而去,是曰三局。”可见,对符咒术的研究,是打开道教法术与科仪内秘的一把钥匙。

符者,道家神将也。令旗、金印,三清教主授得道缘人弟子的法力凭证也。符,可视之物,阳也。令旗、金印,神赐之宝,无形之具,阴也。书符形,施以印,阴阳合,太极成,神效具矣。是以调神将,除邪魔也。”

符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召致鬼神、厌镇精魅的奇特文书,它文字曲折难辨,似书,又似图,在道法中被大量应用。

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传黄帝讨伐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西王母遣人授以神符,其形制为"太一在前,天一备后"。黄帝设坛祭神,佩其符出战,"即日擒蚩尤"。《事物纪原》认为,黄帝所佩之符乃符之始。世称"佩符"或"黄帝符。

另据《越绝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有神人授"灵宝五符",禹佩符治水,获得成功,遂藏符于洞庭灵山之穴,后为吴王所得,称其为"禹符"。春秋战国后,符已开始流行,既是原始宗教活动的内容,又是治疗疾病的医方。《墨子枕中五行记》有"其法用药用符"的记载;《日书》乙种也记有"投符地"、"敢告符"等情事。随着黄老道的兴起,各种道团组织用符驱鬼、镇神、治病、养生,应用与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早期符的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是对天象的朴素描绘。黄帝符的"太一在前,天一备后",指的是一星在前,三星在后,这在考古发现中已得到证实。属于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郑州大河村出土了大量天象陶片,其中一星和三星者皆有。由此可见,传说中的黄帝符并非子虚乌有。这种形制极其简单的符,是符的原始形式。

道符是从哪里来的?道书上说,它本身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此符本於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别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三洞神符记》)。以後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将它传授至人间。

符在原始状态就与天象结缘,也成为后期发展中的一大特点。道家认为,符书是由天地元气凝聚而成,是对宇宙的写真。在道教的符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天象的,除一星和三星以外,还有南斗、北斗、三台、二十八宿等各种星宿。

星与星之间用直线或曲线相连,以表示各星所在的位置;这些星象大都与其他的物象结合起来绘制,包括象征天、地、人三才,象征风、雨、雷、电、云、雾、水、火,以及龙、凤、鬼、神等等奇特的描象。其表现手法,大多以黑白圆点、直线、曲线为主,相互交错,更多的是配以符文,即所谓"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相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详见《三洞神符记》)。

这里所指的"八体",即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中夏书、戎夷书;"六文",即符的六种含义,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符书的"六文"与汉字的六义相同,而"八体"却是相同并于相异。

符书本来源於先民的文字崇拜。《後汉书.方术传》中《解奴辜传·集解》引惠栋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古时仓颉创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里哭泣。高诱注说:鬼恐怕被文书所管制,所以夜里哭泣。」(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经》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云: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可知某些特殊的文书可以压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

在文明时代,官方文书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强制的权威,受其影响,在一般人头脑中加强了对文字的崇拜。从现有的文献看,道符形成於东汉,它是将凡间的权利象徵搬至鬼神世界的结果。

早期的民间道派继承了民间的巫术并且加以发展,成为系统的人为宗教的组成部分,巫符也便转变成了道符,并且发展出了成卷连篇的符书。《太平经复文》、《灵宝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於东汉的符书。其中《太平经复文》符字皆以多个通行汉字重迭而成,继承巫符的迹象更为明显。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书能够有连贯的文句表达一定的宗教内容,比起散漫於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现出自发的民间巫术向人为的、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形态过渡的轨迹。

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见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隶字拼合、变形而成外,又借用篆体和虫书鸟迹的古文,而且後者渐成主流。这种变动,在东汉末即已开始,其主要代表为古灵宝经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体,《天仙金母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在篆字下注出音读,但按之字书,与响应音读的篆字不同,应当是造作者依据篆字笔意自创之文字。

《三皇文》符字则是篆体、古文和类似《太平经复文》的重叠字(如九个「天」、九个「道"字分三层重叠)三种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称做「天篆云书」。又称「云篆」,因为在道士的观念中,此类符书原来是秘於上天的,故称天篆;同时又说系云气自然结成,天上的神仙也不过是加以摹写,然後再传入人间,故称「云书」、「云篆」,其字体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为突出「云书」的特徵,笔画故作曲折盘。如云气缭.之象。「天篆云书」的观念被道教内部普遍接受後,即使画复文式的符,也尽量使之笔画纽曲,於是这点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徵。

东汉以後,新的道符问世越来越多。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著录大符五十六种,合五百馀卷。以後新出的道派也常创造自己的符和符书,与箓一起常为道派传承的凭信。

按道法会元书符笔法云:“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气合彼之气,神无形,而形于符。此作而彼应,此感而彼灵”又说:“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相能用之。精神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符者神也,祝音咒,诅咒而告神明,令加殃咎也”。

盖人类生存于宇宙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为了消除灾厄,祈求平安、幸福,逐日以月积累经验,探索、分析、综合,以至需生玄术哲法(符咒),圣人用以为民消灾解厄、邪者用以为欺压良民,妄僻者以为玄术魔力以诱世人,其实符咒之作用,最主要是辟邪镇煞,收惊安心,即是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寄托舆治疗。因此学习道教符箓文化者,希当学习者能抱着“信而不迷”的态度。让心灵有寄托,如此才能将符咒发挥到最大功效。

符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们所使用的法术。道士们称它可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

据《山海经》上说:“海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饲虎焉”。后来黄帝据此,立桃梗以当门户,驱鬼避邪。桃梗象征度朔山桃树,暗示桃树梗上有神在捉鬼,以后桃木也有了驱鬼的神力。

《淮南子。诠言》许慎注:“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写了祈福禳灾之辞的桃梗,便是最原始的“符录”,因为它既是驱邪避鬼的象征物,又写有具体文字,既能请来专治邪鬼的神,又可针对某些具体的鬼,人们相信它威力巨大,更能保佑人的安全健康。

现道场中作法时所用的“拷鬼桃杖”、“桃木印”等,想均系度朔山桃树的流传。有说“符”是帝王下达命令的凭证,(如古代的虎符)具有无上的权威。它转变成道教法术的“符”与两汉时期的谶纬及星辰信仰的盛行有关,当时方术之士谓天神有符,或为图,或为篆文在天空以云彩显现出来,而录之为神符。

也有说天神授给了方土神符。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陵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道书中说太上老君传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廖中,便有“服开明灵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认为服符水,佩符图均可以“灾不能伤,魔邪不敢难”。至魏晋南北时期,答的使用更加广泛,并已交为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文学,藉此作为与灵异世界沟通的信物,符的功用也越来越大,字体越来越艰涩难认,形式越来越神秘莫测。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道藏》正一部第九九六册《开坛法语》中说得好:“吾家法箓,(指箓符,因箓有箓和符,道教习称符箓为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家邦,小可以却灾祸。”符箓有如此神功,不仅普通百姓信奉备至,而且唐、宋、元、明、清朝代中,不少封建统治者也崇拜异常。

元朝统治者令天师后裔颁发过《命普施》由皇帝钦定了天师符箓的地位。朱元璋早在做吴王时,曾对天师后裔颁发过《命普施符水旨》的命令,要普遍使用符水为人治病。所谓符水,就是将符浸泡水中,因为符是天神的象征,吞服符水,就意味着天神进入人体,帮助人驱除疾病和灾害。明太祖、明英宗、明宪宗等都先后颁发过禁止出假造符箓的敕令,保护天师世家符箓的专利权,提高天师符箓地位。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认为,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为人治病者:或丹书符箓于纸,烧化后溶于水中,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

有用于驱鬼镇邪者:或佩带身上,或贴于寝门上。

有用于救灾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或书符召将以解除旱灾等。

至于道士作斋醮法事,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令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

符与咒密不可分,紧密相依,在色彩斑斓的文化中,占有着一丝丝神秘的地位。

道教认为,一切万生,莫不以精气为用,神符是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去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安镇五方。所以后世道教也将灵符称作是天神所降,精气所成,有治病、镇邪、驱鬼、保平安的神奇功效。

符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们所使用的法术。道士们称它可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

符其实是我们先祖对于宇宙的一种观察和逻辑化提炼,它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气场聚合。符的曲线表现柔缓的气,一般用来保家安宅;而直线则表现刚烈的气,一般用来驱逐邪气等。

符咒何以会治病有效,避邪灵验,防御自然灾害有功,这是几百年来争认不休,迄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它虽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但也不能完全给以否定,因为有事实存在。

有人认为人体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此场伴随人的一生,如磁场中的阴阳平衡即反映人的健康。如人体有病,即表示磁场中阴阳不平衡所致。符咒通过得道者高道的书和念,而画符的纸上聚集了一个场,这个场通过病人的吞服和携带,与人体的场相融合,逐步调整人体磁场使之平衡,人的疾病即可全愈。

金光法,是一种修身、辟邪、占场,方便炼功和修法的功法,金光咒为道法中的基本咒语,作用是净化身心和防范外魔侵袭,江湖中人也有练此咒法用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法师也有用此符咒书于掌心放灵光布气为人祛邪治病的,进山或进入古墓或路经坟场等特殊环境之时,可以先念诵此咒,将此符画于掌心(男以右手剑指画于左手掌心,女以左手剑指画于右手掌心),即可避免遭到邪气侵扰。

金光神咒修练法,以修炼道体之心性为主,主张以内炼金光元神护体,降魔卫道!此咒因其用途广泛,法威强大。所以为道门秘咒神咒,其咒暗藏修炼之法。各门派的修法也不尽相同,民间道派也有很多关于此咒的秘法,或用此咒结金光讳为符令;或是运潜金光,内炼成丹;或悟道修真,雷神护卫;或加持法宝,遁地偷天。

这一功法有利于保护修真者的身心,所需的时间短,每日静坐或站功时均可修习。

随缘转发,功德无量

辜度寒道长奇门案例

随缘转发

功德无量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符咒的源流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