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爱喝可乐?”肥宅快乐水在中国的历险记!
早在年,美国佐治亚州的退伍军人约翰·彭博顿应该不会想到,自己为了戒掉吗啡上瘾而调配的糖浆汽水,居然有一天会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了雄霸21世纪肥宅快乐水榜首的人类之光。如今,喝一瓶可乐已经成了唾手可及的放纵选择。只需三块钱,就可以感受二氧化碳气泡冲击舌苔的甜蜜激荡。
不过在可口可乐普及的背后,少有人知的,是它进入中国的曲折旅程。年的中国大陆风起云涌,国共内战刚刚爆发。身处这样剧烈的时代之下,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一种名为“蝌蚪啃蜡”的洋汽水悄悄登陆了上海滩。当上海市民好奇地用方言念出“蝌蚪啃蜡”,再看看眼前棕色冒泡的液体,他们很快得出了一致结论——这是一款黑暗饮品。放到今天,大概也只有“崂山白花蛇草水”的名头能够媲美。
阮玲玉手把手教你如何优雅地喝可乐
销量可想而知,全年只卖瓶。如此惨况逼的公司登报,以英镑的高价征求译名。留英的上海学者蒋彝“可口可乐”的命名被一眼看中,成了“信、达、雅”的完美实例。有了新名字的可口可乐成功逆天改命,凭借女神阮玲玉的代言广告,迅速打入了上流社会小姐姐的聚会。
年,可口可乐和美国大使馆一起撤离,三个装瓶厂也被人民政府接收,转而生产山海关、北冰洋等国产饮料。如此生活30年,“可口可乐”自然成为了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的奇怪词汇。到了70年代,可口可乐终于等来了回归的历史机遇。只不过当时中美并未建交,就注定了这条路的一波三折。当中美宣布正式建交。可口可乐公司随即在美国正式宣布重返中国。
等到年正式投产那天,烤鸭厂的车间鞭炮齐鸣,总裁在欢乐颂的伴奏下品尝了生产出的第一瓶可乐。据《纽约时报》报道,场面比中美建交那天还要热闹。有了在上海碰壁的经历,可乐可乐开始小心翼翼,为了和中国人民搞好关系,仅在高级饭店向外国人销售。
这时的可口可乐是常人无法染指的奢侈品,一瓶卖4毛5分钱。要知道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月平均收入也才42块8。放在今天,相当于月薪一万的人,要花块买一瓶可乐,这个确实是灰常贵的了。据市民回忆,老婆生孩子的时候,送给护士两瓶可乐。“可乐一出手,事情就好办了。”连带着可口可乐工厂的员工也倍儿有面子,找对象都不用愁。因为约会常备可口可乐,就跟听摇滚乐一样时髦,最能讨得姑娘的欢心。
80年代,绿皮列车上一对夫妇甜蜜相依
年,可口可乐花20万美元资助中央电视台买下BBC拍摄的英国女王访华纪录片,从而获得了外企在央视打广告的第一个机会。伴随着“清晨中你和我,有多少期待,彼此眼中的问候,散发着友爱”的歌词,广告中出现了广播体操画面和人们喝可乐时朝气蓬勃的笑脸。到了90年代,可口可乐也还是一种轻奢,只有考分的时候才能享受到。
随着年纪增长,喝可乐长大的80后90后也开始互相调侃,“你为什么不爱喝可乐了?”有人说,现在唯一用到可乐的就是做可乐鸡翅的时候。不过更时髦的解法是养生朋克,喝可乐的时候里面泡枸杞和黄芪。于是年达到业绩巅峰之后,可口可乐极盛而衰,销售额逐年下滑,到了下滑了近亿美元。
据称这款可乐只在日本销售,口感欠佳,原因是每瓶都掺了5克难消化的麦芽糊精,只为增加喝可乐的消耗,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但是有什么能阻止热爱呢?当可乐被冠以“肥宅快乐水”之名,这个说法很快裹挟着无忧无虑的欢愉之情横扫了整个社交圈。一时间,互联网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不喝肥宅快乐水是不可能的,“既然喝水都胖,那我干嘛不喝可乐?”于是可乐不再是可乐,而成为了一种即时可得的满足感,和对这种满足感完全的掌握。它意味着抓住当下,开心就好。
“你为什么不爱喝可乐?”肥宅快乐水在中国的历险记!